做好盡職調查 避免錯誤投資
12/9/2015 12:45
私募基金由於投資年期長、風險較高,在落實投資前,必會做足研究功夫,一般稱為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又或調研),就是要避免揀錯項目,日後縛手縛腳。Mercer美世投資(香港)的張冠中便指出,私募基金最看重項目的回報和日後的退出機制。張冠中表示,私募基金投資目標公司前,最重要是做好盡職調查,一般會先與公司的管理層會面,了解公司狀況。盡職調查常見的有三種:商業調研會了解公司業務模式、上下游情況及公司定位等;第二種為財務調研,當中涉及審計,是否有隱藏債務、營運資金如何等;至於法律上的盡職調查,則包括法律稅務、註冊牌照,和公司有沒有惹上官非等。
接觸管理層了解業務
張冠中自大學畢業後一直在美國的投資銀行工作,回流香港亦如是,因為工作當中涉及不少私募基金公司客戶,接觸很多買賣,對此深感興趣。他指出,投資銀行工作以交易為主;但私募基金在投資後,卻會擁有相關項目一段頗長時間,要考慮如何管理業務增長和最終退出項目。他現時主要做母基金(Fund-of-Funds)工作,投資於不同的私募基金。在這之前,他曾任職於兩家私募基金公司,專責直接投資。
就投資前盡責調查,張冠中舉一個經典例子。他有次在中國西部向一家目標公司進行商業調研,表明希望可以與公司的客戶碰面,負責人透露將有大型客戶活動,他可參與其中,方便一次與多名客戶聯繫。殊不知見面會後進行後續查詢時,卻發現不少問題。那群客戶留下的聯絡,要不是說沒此公司,就是沒此人,又或從沒有見過面,林林總總,就是個典型的騙局。
決定投資後,私募基金就要多方面改善公司狀況、為公司訂定增長策略。張冠中說,可量化的包括從提高營業額或降低成本來提高盈利,為公司轉介新客戶、開拓新市場,以及整合供應商的平台等。至於難以量化的,包括進行併購、尋找協同效益等,又或為公司融資、發行更多股票或債券等。再軟性一點的就是設立內部管理和激勵機制等。張冠中提到,投資亞洲企業與西方的大不同。亞洲常見小股權形式投資,非西方國家常見的控制權出讓。他舉中國及印度為例,不少企業大股東都不願將控制權出讓,所以私募基金投資前都會選擇在成交前先商議好作為小股東入資的權益,而且標明有否表決權、重大事項未得私募基金同意不能進行等。
亞洲多見小股權投資
張指出在中國私募投資,要做的關注事項比較多,例如私募基金能否保管目標公司的印章,以便監控其銀行提款。他說,要取得大股東的信任至為重要,所以一般會在入股前便開始一些增值服務,帶來業務增長;甚至是關乎個人的需求,務求令大股東看到私募基金的獨一價值。
張冠中說,他所接觸的私募基金公司,大部分會關心回報和退出機制,可選擇的退出機制有上市、策略轉讓(Tradesale)予同業、二手轉讓(Secondary Buyout)予其他私募基金,以及大股東回購或透過簽定認沽權賣回股權(Buyback or Put Option)。
至於哪種退出機制較好,要視乎是以大股東還是小股東身份入股。張冠中說前者選擇較多,可作策略轉讓和二手轉讓等,策略轉讓又較為理想,因為將業務售予同業一般會有控股溢價(同業併購能產生協同效益),對私募基金而言,是一個較「乾淨」和快捷的退出方法。上市的估價吸引,溢價可能最高,但卻有一連串的審批和程序問題,如A股隨時被叫停,需時較長。至於二手轉讓則要視乎債市狀況,大股東回購通常不是最佳的退出方法,回報亦不是最高。
至於私募基金公司的篩選,張冠中說私募基金的年期長達8年至10年,作為投資者要清楚了解私募基金經理團隊情況,在目標行業是否饒富經驗、組織會否長期出現不穩、利益怎樣分配、過往業績及回報、投資和退出套現的速度、如何為組合公司增值。此外,還包括目標基金的投資策略、市場規模和競爭態勢等,這都是盡職調查要了解的。
收聽
第一節
收聽
第二節
私募股權投資系列.之三
本欄內容由香港財經分析師學會(HKSFA)提供,HKSFA乃CFA協會在香港的學會會員。透過這個欄目,希望增進各界對投資業界的了解。(訪問內容摘錄自新城數碼財經台「MFD投資總部」節目【CFA指揮室】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