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 (星期六)27°C 84
私募新規大限將至,保殼和棄殼都已各尋出路
20/07/2016 14:33
8月1日,不滿足私募新規的私募基金將被註銷,這也被私募行業視為是“保殼”的大限。而在7月15日,被稱作史上最嚴的私募募集新規和合同指引已經開始正式實施。面對一連串的新規,有機構在忙著私募保殼,而無動於衷淡定棄“殼”的機構也有不少。

根據基金業協會統計資料,截至7月12日,管理規模為零的私募基金共有14627家,占已經登記的24561家的59.55%。其中,登記一年以上管理規模為零的有4875家,按照新規,這4875家空殼私募將在8月1日之後首先面臨被清理風險。

而在5月1日第一次大限之後,已有1901家私募基金被註銷,500餘家補提法律意見書和600餘家補提交首只私募基金產品備案申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獲得3個月的緩衝期。

所以現在的“保殼大戰”,主要涉及兩類私募:一類是在2月5日新規公告前登記沒有滿一年的“空殼”私募;另一類是此前考慮到實際情況、順延3個月辦理時間的、5月1日那批“空殼”私募。

私募“保殼”需求大也帶熱了市場,有業內人士表示,早前已經完成保殼的私募公司,其賣殼價格已經達到了150萬元以上,而部分有產品、有團隊的私募殼,價格甚至已經被炒到了1500萬元以上。

對此基金業協會也已開展了一定的視窗指導,例如基金資產初始規模不少於500萬、不得存在投資顧問、不得發行結構化產品等。同時還明確表示,“僅匆忙為保殼而進行產品備案,後續伴隨著一系列規則的發佈,將會面臨更多懲戒條款以及法律法規的處罰措施。”

21世紀經濟報導援引玄甲金融投研總監衷亞成講話指出,“面對基金業協會對於保殼類私募基金產品的備案指導,不少私募選擇直接籌資發產品,並不惜以10%/年以上的收益吸收優先順序資金,名義上以純管理型產品發行,但在後端,保殼私募與優先資金提供方簽訂了一系列保本保息的利益安排協議。”

深圳上德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立松也表示,有意保殼的私募,現在“一般都是自己先籌集一些資金,把殼保住。”具體而言,私募多數都是採用客戶直接認購產品的方式,配資500—1000萬元,等完成備案後一段時間,再將資金轉出。

這在基金業協會公佈的資料中已經得到了充分顯示。




基金業協會資料顯示,截至6月底,已備案私募基金32355只,相比去年底增加了8301只;認繳規模6.83萬億元,比去年底猛增1.76萬億元;百億元以上的私募基金數量117家,比去年底增加了30家。臨近保殼大限,私募各項資料明顯走高,新規威力正在顯現。

相比私募基金行業內部保殼的熱火朝天,部分獲得私募牌照的機構卻顯得相當淡定。這其中就包括多家信託機構。

根據基金業協會的官方資料顯示,包括時代信託、西藏信託等在內的40家信託公司都是在2015年2月5日後進行的登記,登記時間不滿12個月。其中只有9家發行了私募基金產品,且有4家是在公告後備案的其中,分別是萬向信託、四川信託、華潤深國投信託和民生信託。另外還有31家公司沒有動作。

值得一提的是,私募新規發佈以來,再未有信託公司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資質。

截至目前,已備案的信託公司數量占全行業的64.7%。但如果前述31家信託公司到8月1日仍沒有成立並登記私募基金產品的話,在基金業協會持有私募基金管理人資質的信託公司占比將直降到19.1%。

有業內人士曾分析稱,在我國市場混業經營格局加速的環境下,信託公司多是抱著“照多不壓身”的想法,所以爭先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但是隨著市場的變化,信託機構也有了更多的想法:首先從業務管道看,信託公司旗下的子公司擁有這一資質,對母公司來說,效果可能是一樣的;其次,從監管層面看,不同的金融機構隸屬不同的監管機構,若要跨機構監管,略微不合適,因為不同的監管機構監管尺度會有所不同;另外,信託公司持有私募基金牌照,還面臨成本問題。

針對私募基金的規範發展問題,證監會副主席李超早前已表示,政策扶持和加強監管是促進私募基金健康規範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按照證監會的部署,監管層一方面要對規範運作的私募基金管理機構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同時還將在私募基金備案、合格投資人准入基礎上,加強和完善風險監測,加大執法力度,著手建立私募機構守信激勵和失信約束機制。

另外就在私募基金行業連連變天的同時,隨著監管部門不斷調整優化公募基金公司設立審批程式,各類主體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的熱情已日漸高漲。

今年以來,已有匯安基金、先鋒基金、中航基金、恒生前海基金、鵬揚基金、華泰保興基金6家公募基金公司獲准設立。此外證監會網站資訊顯示,截至7月15日,列在基金管理公司設立審批表中的公司已多達28家。其中,渤海國際信託發起參與的本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西藏信託參與發起的嘉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都位列其中。

來源:Wind資訊
metroradio.com.hk及/或資訊來源提供者盡力提供準確而可靠的資料,但對其準確性及可靠性概不作出任何保證,資料如有錯漏而令閣下蒙受損失, metroradio.com.hk及/或資訊來源提供者概不負責。

回主頁關於我們 使用條款及細則版權及免責聲明私隱政策聯絡我們

Copyright 2024© Metro Broadcast Corpor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