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投資 注意風險
7/3/2015 20:00

CFA協會亞太區資本市場政策總監盧俊東,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畢業,當年畢業遇上2003年沙士加上經濟低迷,雖擁有具分量的學位,但要找得一
份工程師工作亦非易事。他笑說,為了「開飯」自己被迫轉型,那時未想過執教鞭的他,當了4個月數學及物理老師。但時間長了,發覺不適合做教學工作。
性格內向甚至看似孤癖的盧俊東,覺得工作只要憑實力做事便成,他後來進入了友人父親開設的船廠,處理運作流程及風險管理。 財務風險管理師(FRM)是他在船廠任職其間一門自學考取的專業資格,對他在船廠的日常工作十分受用。之後他再下一城,成功考得另一個專業——特許財務分析師(CFA)。其實甚麼專業也好,盧俊東認為關鍵在於讀書的人如何掌握實際情況學以致用,配合公司業務特質、人事及文化加以發揮。
收聽
第一節
增長知識 拒做財演
其後,盧俊東得到船廠老闆及人脈引薦,扶持他成立了一間專為企業設計管理運作及控制風險流程的公司,由他全權打理,並從不同的金融機構接得多個項目,亦正式踏入金融界的門檻。 後來,盧俊東對這些項目管理的工作亦感覺悶了,於是退下來,用兼職的身份繼續發展這份「副業」,留下心力找一份可以多點發揮他對數字敏感度的工作。於是,他搖身一變加入證券分析師的行業。 剛開始的時候,他在一間非牟利機構新加坡證券投資者協會(SIAS)透過正統的分析方法,倡導投資者教育。高峰期曾追蹤逾40多間上市公司,但他不希望成為一位只曝光率高的財演,目標是能夠對一間公司,作出深入的了解及分析。 從事買方分析工作期間,他曾研究一間光伏太陽能企業的投資價值,後期與管理層混熟,繼而他獲得一個跳槽機會,獲邀請成為投資部的高級經理,工作是為世界各地具潛質的光伏項目進行投資研究。期間他再完成一個MBA學位。這個轉變,令他更能學習由內到外(Inside Out)去了解一件事、一家公司,與分析員由外到內(Outside In)的角度截然不同。及後他轉職到CFA協會,從事市場及政策研究。
客觀分析 認清環境
談到投資心得,他認為投資包括理性及感性因素,理性是指客觀分析,感性是指能承受的風險程度,很多投資者被感性蓋過理性,誤認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他認為股票長的投資回報,很難跑贏市場回報(Market Return),年回報能夠帶來8%至9%,已可以說是不俗的成績。面對市場近期出現不同概念的投資主題,他提醒,投資者要先看實際經濟環境,企業能否在環境未算好轉的情況下,仍能創造好的業績,否則投資便會變成投機,構成風險。
收聽
第二節
訪問內容同步於 iMoney 智富雜誌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