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認為內地銀行的第一座大山是利率市場化,非常擔心會影響內銀的盈利。由於引入競爭,較小的銀行可能會比較進取,提高存款利息,減低貸款利息,使整個行業的利差減少。這個看法雖然不是沒有道理,但是筆者認為有一個盲點。
盲點就是,利率市場化不是一個獨立切割部份,而是整個經濟改革的一部份。改革的目的是要增加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包括,增加存款利率,使居民利息收入提升,減少存儲需要和百分比,導致本土消費上升。一個更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肯定對銀行長遠比較好。事實上,利率市場化早於1996年實施,不過自2004年停止,使政府可以透過扭曲市場價格,暫時推高經濟增長,穩住社會民生,至今才再次啟動,是一個遲來的行動。
而且,經濟改革的其他部份,包括,貨幣和匯率政策,財政政策,和金融市場發展等。匯率改革,人民幣升值,有助減低人民銀行的外匯儲備的增長,減少人民銀行在市場的「沖銷」(sterilization)操作。內銀支持人民銀行「沖銷」有兩種方法:(一)是透過買回報極低的政府票據和債券,佔現在銀行總資產大慨20-30%;(二)提高內銀的存款準備金率(RRR),由2003年前大約6%,大幅提升到近年的20%左右。兩個「沖銷」的操作,都變相是政府對內銀的一種“潛在”稅收。隨著經濟改革全面開動,未來銀行有望降低回報的政府債券,繼續降低RRR,使銀行把資產運用在回報較高的市場貸款項目上,有助提高銀行盈利。
另外,經濟改革有助改善內銀資產過份膨脹的問題。較早前,國家明確扭轉過去的“粗放”性經濟增長,要提高增長的質素,不惜付上調低經濟增長的代價,希望“以量換質”。過去,經濟增長是依靠信貸增長,內地的信貸主要依賴銀行體系,於是,銀行總資產不斷的大幅膨脹,加深了內銀資本緊張的情況;內銀資本不足,要不斷的批股集資,除了是因為國內外的監管機構提升資本充足率的要求外,更是因為內銀的股東,說穿了,根本就支撐了整個經濟的迅速增長。經濟改革,使經濟增長速度更合理,而且信貸渠道增加,都有利改善資本長期不足的狀況。
而且,金融市場改革,擴大內銀的客戶和產品;隨著人民幣國際化和內地企業走出去,相信也是對內銀的機會。
總的而言,筆者認為,利率市場化是經濟改革的其中一環,而經濟改革對內銀的盈利前景,應該是利大於弊。
除了「利率市場化」外,市場普遍擔心積壓內銀盈利的第二座大山是不良貸款。
內地經濟增速放慢, 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而市場最關注的, 就係經濟放緩, 會否引發內地銀行業, 不良貸款急增帶來的系統性風險。當中評級機構就已經不斷向市場發出警告。比較悲觀的惠譽認為,正常情況下內銀不良貸款率達5%,而最壞的情況升會升至15%
事實上, 內地銀行的不良貸款率, 其實已經較去年大幅提升。比方說,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今年4月底,和去年年底,不良貸款率的狀況:建行(1.78% vs.0.45%);中行(0.91%vs.0.34%);農行(0.97%vs.0.91%);工行(0.91%vs.0.78%);廣發(2.89% vs.1.13%);深發展(2%vs.0.9%);浦發(1.25%vs.0.61%);民生(1.3%vs.0.59%)。
而根據中國銀監會公布,中國整體銀行業的不良貸款餘額, 在2011年第四季,以及2012年第一季, 都係較上一季度上升。
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 同不良貸款率雙雙上升, 似乎就正係為09年瘋狂的信貸擴張埋單。 市場更擔心的是,所謂不良貸款的定義,有其人為判斷的因素,而且也可以用措施把虧損押後,實際的情況,會否比表面更壞。
筆者對四大內銀的不良貸款率的預期,雖然會繼續升高,但沒有市場一般悲觀。首先,單看以上數據,四大的不良貸款率平均比中小型銀行低,而且,四大的不良貸款率,仍然處於一個歷史比較低的水平。
今次不良貸款的重災區,是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民營企業,主要是從事出口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所面對的問題,歐債問題和美國經濟疲弱固然是導火線,但更根本的問題是,它們是中國經濟轉型的犧牲者。中國經濟轉型是大勢所趨,勞動力密集和低價值的出口行業,在全球的競爭優勢日漸下降;要存活就要提升價值,或者出口轉內銷。
轉型是說易行難,過去幾年,這些企業的本業並非特別賺錢,“生意淡薄,唯有賭博”,於是大舉進軍房地產。怎知道這幾年,內地打壓樓市動了真氣,收縮的時間比預期長,於是企業資金套在房地產,周轉出現困難。
不過,一直以來,四大內銀都被詬病對中小企的信貸不足,而且過於嚴謹,比方說,太著重擔保貸款和使用“連坐法”式的關聯擔保。既然如此,我們可以反過來看,其實四大內銀對中小企信貸風險,相對有限;不良貸款率的重災區是中小型、或是地區性的銀行,和民間的金融信貸機構等。
相反,四大內銀的信貸風險,主要集中在國企,和與地方財政相關的融資平台;這些信貸,和整個國家的系統性風險,關係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