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 (星期一)26°C 91
 
1234
22/12/2014 10:09
盧布貶值,中國央行輸了嗎?


——淺析中俄貨幣互換協議
近期盧布瘋狂貶值無疑是各國民眾熱議的話題,中國人自然不能免俗。不過,普通中國人對於盧布貶值,都是抱著置身事外的態度,純看熱鬧。直到某財經名嘴提出一個石破天驚的觀點:中俄央行貨幣互換協議令中國成了「送錢工具」。

此言一出,輿論一片譁然。網民突然想起今年10月13日,中國央行與俄羅斯央行簽訂了一份規模為1500億人民幣/8150億盧布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協議有效期三年,經雙方同意可以展期。

按照這位財經名嘴的說法,中國央行以1500億人民幣換來8150億盧布,匯率為1:5.4,如今盧布大幅跳水,中國央行手中的8150億盧布已貶去近20%。這個邏輯似乎很簡單很好理解。於是一時間網絡上充滿了對央媽的口誅筆伐。

可惜的是,這個簡單好理解的邏輯,是錯的。這位發表高論的評論員,並不懂央行貨幣互換協議的運作機制。

首先,中俄之間簽訂的是協議,相當於一種授信額度,即承諾未來三年內,一方需要的話,可依據協議發起額度內的互換。簽訂協議的當下,只是形成了一種意向,並未真的發生貨幣互換。1500億人民幣/8150億盧布是最高額度,即互換不能超過這個數目,在此額度之下,具體互換多少,視乎發起方的實際需求。而三年則是協議的有效期,而非一筆貨幣互換的持續時間。

其次,互換採取的並非固定匯率,而是互換發生時的即期匯率。例如,當下人民幣與盧布的匯率是1:9.6,俄方需要100億人民幣,那麼俄央行就要支付給中國央行960億盧布。之後,俄央行將100億人民幣借給需要進行人民幣結算的俄企。到期時,俄央行從這些機構收回100億人民幣,還給中國央行,取回960億盧布,同時按照中國央行對金融機構的貸款利率支付利息。這個過程中,無論盧布匯率漲跌,中國央行最終收回的都是100億人民幣本金及相應利息,何來匯率風險?

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假設:俄方在人民幣與盧布的匯率為1:5的時候發起互換,以500億盧布換取100億人民幣,而稍後盧布貶值一半,匯率變為1:10。如果這時發生互換,則中國央行應該可以收到1000億盧布。這其中少收的500億盧布,就是中國央行的匯率損失。

這種假設的謬誤在於,如果是俄方發起的互換,那麼中方收到的500億盧布並不會從中國央行流入市場,而只會躺在帳戶裏面,防止對盧布匯率造成衝擊。所以,這個過程更像是一種質押貸款,質押物的價值大小,只有發生違約時才有意義。否則到期收回貸款、歸還質押物,無論這質押物是500億盧布亦或是1000億盧布,都沒有區別。

那麼,俄國央行會違約嗎?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自1962年第一個央行貨幣互換協議以來,央行對央行的違約,從未發生過。所以,中俄央行之間貨幣互換協議的信用風險極其微小。即便俄羅斯進入長期衰退,其豐富的油氣資源也是還款的信用擔保。

貨幣互換並非中國央行獨創,美聯儲在這方面素有經驗,目的在於規避匯率風險,緩解市場流動性緊張。1962年,美聯儲與法國央行簽訂了第一份央行貨幣互換協議,2007年金融危機之後,美聯儲與歐洲央行和瑞士國家銀行簽訂了暫時的互換協議,以解決歐洲市場上的美元趨緊問題。之後,美聯儲將範圍擴大至巴西、澳大利亞、韓國、日本、加拿大、英國等多家央行,並取消期限,使其成為永久性協議。

對中國而言,互換協議的意義更為重要。歐美市場的萎縮,令中國的出口受到打擊。中國央行與周邊國家央行進行貨幣互換,便利了這些國家進口中國商品,為中國出口擴大了市場。

同時,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一步。貨幣互換擴大了人民幣在境外的使用範圍,令不同經濟體熟悉人民幣,從而建立人民幣信用體系。當然,目前央行貨幣互換更多的是促進了人民幣的結算功能,要成為一種國際化貨幣,人民幣還需要增強其儲值功能和投資功能。人民幣國際化之路還很漫長。

順便值得一提的是,輿論誇大了中俄貨幣互換協議的分量。中國目前與近三十個個央行有貨幣互換協議,總額約為三萬億,中俄貨幣互換協議只占5%。只要對央行貨幣互換協議多一些了解,就不會輕易作出「中國央行成送錢工具」這種驚人言論。嘩眾容易求真難,大家都當珍惜真相。


回主頁關於我們 使用條款及細則版權及免責聲明私隱政策聯絡我們

Copyright 2024© Metro Broadcast Corporation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